石刻国画长卷《太平祥和图》
与鲥鱼的缘分是因为朱老先生。
长江边的朱老先生很怀念他的童年,于是就用五年时间画了一幅反映童年生活的长卷《太平祥和图》。画中很多场景,我都没有见过。其中,有一场关于80多年前长江渔民们卖鲥鱼的场景。
当时的鲥鱼分为早潮鲥鱼和晚潮鲥鱼。还有,因为鲥鱼的价格和购买者的经济实力的差距。整条鲥鱼是卖不动的,渔民们一般是分段卖。可以用钱,亦可以用小麦换。一般是2斤麦子换1斤鲥鱼。
张爱玲是见过鲥鱼的,他们家也是买得起整条鱼的。“人生三恨:一恨海棠无香,二恨鲥鱼多刺,三恨红楼梦未完。”这是张爱玲的名言。特别喜欢吃鲥鱼的张爱玲在《倾城之恋》中还设计了一道“花雕蒸鲥鱼”的菜。
当时的2斤麦子换回来的鲥鱼会有多少刺呢?朱老先生没有说。
展开剩余78%可以肯定的是,靖江人连那么多的刀鱼刺都不怕,又怎么可能惧怕鲥鱼刺呢。
他们需要的是鲥鱼的鳞片。鲥鱼的鳞片就是鲥鱼的“美人衣”。靖江人烹饪鲥鱼从来不会脱去鲥鱼“美人衣”的。他们先把不去鳞片的鲥鱼油炸一下再烧制的。因为油炸完了的鳞片会完全融化的。比如蚕豆鲥鱼,或者竹笋鲥鱼,都是这样做的。鲜美异常。
最为极致的鲥鱼菜做法是,用刚刚宰杀出来的猪网油将整条鲥鱼覆盖住,再加上火腿片,再用猛火清蒸,到最后,猪网油和鲥鱼的鳞片都不见了,都融化在鲥鱼肉中了……
这样的做法,有点像那种外来的加热就脱衣的打火机。
在长江三鲜中,最适合当“美人鱼”的就是鲥鱼。刀鱼太瘦了,而河豚太胖,还特别容易生气。鲥鱼呢,味道妙,脾气妙,出现的季节更妙。正是杨花初放的季节,怀春的三月,所谓“杨花飘,鲥鱼到。”
花雕蒸鲥鱼
鲥鱼出现在一个袅娜的季节,表现得也特别袅娜。在水中,鲥鱼碰到网绳,本可以缩回身子逃走的,可鲥鱼却不,宁死也不把自己的“美人衣”损坏了。这“美人衣”,当然就是鲥鱼美人的“霓裳”。
美人和霓裳都是“稀有物”,珍惜霓裳的美人更令人心疼。很多时候,美人收获赞美的同时,也会被更多无聊的口舌咀嚼。
很心疼那些被侮辱的美人和被损害的美人们。
我问过塑造了许多女性人物的作家毕飞宇,你是喜欢《青衣》里的筱艳秋,还是喜欢《玉米》里的玉米?毕飞宇回答说,筱艳秋和玉米恰恰是我不喜爱的两个人,相比玉米,他更喜欢玉米的妹妹玉秀。相比王连方的女儿们,他更喜欢王家庄的美人鱼“柳粉香”。
柳粉香,也就是“有庆家的”。“……她的长相则有另外一些特点,虽说皮肤黑了一些,不算太洋气,但是下巴那儿有一道浅浅的沟,嘴角的右下方还有一颗圆圆的黑痣,这一来她笑起来就有几分的媚。最关键的是,她的目光不像乡下人那样讷,那样拙,活动得很,左盼右顾的时候带了一股眼风,有些招惹的意思。”
柳粉香的美,是那个年代最标准的美,就像20世纪八十年代,我在小县城上高中,总是喜欢去看水乡照相馆橱窗里一幅特别大的照片,是一个大眼睛的、微笑的、有独辫的水乡女子。当时是没有彩色照片的,可照相馆的师傅们给她巧妙地上了色。乌发朱唇,明眸皓齿,气若幽兰,面若桃花。在那个年代,她简直就是小城的太阳,也是我们梦中的美人鱼。鲥鱼有多少故事,美人们就有多少传说。命运对于柳粉香这样的“美人鱼”,常常只给了一个时段的光束,当命运的光束被粗暴地摁灭之后,在滚滚红尘中,那些“美人鱼”真的成了传说。
鲥鱼
长江鲥鱼已不见很多年了。一位老厨师曾掰着指头对我说,1988年他见过,1989年他也见过,1990年他烧过一次鲥鱼,1991年后就没有见过。
这样说来,鲥鱼是在1990年杨花柳絮飘前消失的。1985年5月,作为靖江年龄最小的实习老师,我曾在小城生活整整一个月,除了一碗四星饭店的三鲜馄饨,除了实习结束县中招待晚宴上拇指大的一片肉脯,穷学生的我,并没有和长江里的鱼打过交道,更不谈鲥鱼了。
——就这样,我和鲥鱼擦肩而过。
生活其实就是不断地擦肩而过,比如县城里的美人,有关她的传说、她的风光、她的命运;比如照相馆玻璃橱窗里的“美人”;比如我们和我们的梦想。而我们的梦想也是“美人鱼”啊,被侮辱,被损害,被咀嚼,却不改初衷。
是的,不改初衷。
不改初衷,我们的梦想才能和我们同在,就像美人,就像青春,就像已经逝去的美好的日子。只要我们的梦想还在,那些记忆中的恒星,一旦想起,都能拂去积尘,依然乌发,依然朱唇,依然明眸,依然皓齿,依然幽兰,依然桃花,依然星光灿烂。
发布于:上海市汇盈策略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